题李戡山居

三亩溪田竹径通,道情交态只渔翁。
青山夜入孤帆远,碧水秋澄一槛空。
自以蛙声为鼓乐,聊将草色当屏风。
莫言酷学无知己,未必王音不荐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李戡山居》是唐代诗人张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1. 诗歌原文
    三亩溪田竹径通,道情交态只渔翁。
    青山夜入孤帆远,碧水秋澄一槛空。
    自以蛙声为鼓乐,聊将草色当屏风。
    莫言酷学无知己,未必王音不荐雄。

  2. 诗歌主题

  •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 通过与渔翁的交流,反映出诗人对世俗世界的超脱和对自然的亲近。
  1. 诗歌结构
  • 全诗采用七言律诗的形式,分为四个四句,每句七个字,共八行。
  • 前两句描绘了山居的宁静与美好,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感慨。
  1. 艺术手法
  • 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 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与渔翁的交流,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超然。
  1. 情感表达
  • 诗人通过描写山水田园的景象,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 通过对渔翁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满足感。
  1. 文化背景
  • 唐代是一个崇尚隐逸文化的时期,许多文人士大夫都追求一种远离尘世的生活状态。
  • 这首诗可能是诗人在游览或隐居时所作,反映了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1. 历史评价
  • 这首诗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被后世誉为佳作。
  • 在当时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赞赏,体现了唐代文化中对于隐逸生活的推崇。

《题李戡山居》不仅展示了唐代文人对于自然美景的赞美,也反映了他们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珍视。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