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林贾中丞

四十年前百战身,曾驱虎队扫胡尘。
风悲鼓角榆关暮,日暖旌旗陇草春。
铁马惯牵邀上客,金鱼多解乞佳人。
胸中别有安边计,谁睬髭须白似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羽林贾中丞》并非文学作品,而是唐代诗人曹唐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通过描绘一位曾经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将领的胸中别有安边计的形象,展现了他鲜为人知的智慧和价值,而非文学创作本身。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主题思想以及历史评价等都值得深入探讨。《羽林贾中丞》不仅体现了曹唐对战争与和平、英勇与智慧的深刻理解,还展示了唐代文人的诗歌创作特色和社会责任感。

创作背景

《羽林贾中丞》是唐代诗人曹唐的作品。曹唐,字尧宾,桂州(今广西桂林)人,初为道士,返俗后多次应举不中。他曾在邵州、容管等使府担任从事,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据记载,曹唐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战乱频发,国家需要这样的英雄来保卫边疆,而《羽林贾中丞》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艺术风格

曹唐的诗歌风格独特,他的《游仙诗》意境绚丽,颇为世传诵,这反映了其诗歌创作的浪漫主义倾向。在《羽林贾中丞》中,曹唐同样展现了这种风格。整首诗语言精炼,意象生动,通过对战场景象和人物心理的细腻描绘,传达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对英雄人物的同情。

主题思想

《羽林贾中丞》不仅是曹唐对战争和英勇的歌颂,更是对他心中理想的边疆治理策略的隐喻。诗中的“铁马惯牵邀上客,金鱼多解乞佳人”等句,揭示了这位将领虽然身经百战,但内心却渴望安宁边疆,不被世人理解的孤独和辛酸。这种主题思想的深刻性,使得《羽林贾中丞》不仅仅是一首诗词的艺术表现,更是对那个时代军人命运的一种反思和关注。

历史评价

关于《羽林贾中丞》的评价,历代学者多有评论。如清代王士祯在其《渔洋诗话》中就曾提到:“曹唐《游仙》,意甚遒逸,颇足传世。”此外,还有研究指出,曹唐的诗歌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能够反映出唐代社会的某些特点。这些评价表明,《羽林贾中丞》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是曹唐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羽林贾中丞》是曹唐在唐代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它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也表达了对英勇人物的同情,以及对边疆安定的渴望。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唐代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诗歌艺术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