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康祭酒赴轮台

灞水桥边酒一杯,送君千里赴轮台。
霜黏海眼旗声冻,风射犀文甲缝开。
断碛簇烟山似米,野营轩地鼓如雷。
分明会得将军意,不斩楼兰不拟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康祭酒赴轮台》是唐朝诗人曹唐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主题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意。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介绍:

  1. 作者生平
  • 曹唐,字尧宾,广西桂林人。他初曾为道士,工诗文。后因科举不中,咸通年间成为使府从事。
  •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以《游仙诗》百余篇著称,其中《病马》诗自况,颇受当时传颂。有《曹唐诗》三卷已佚,现存《全唐诗》存诗二卷。
  1. 诗歌原文
    灞水桥边酒一杯,送君千里赴轮台。
    霜粘海眼旗声冻,风射犀文甲缝开。
    断碛簇烟山似米,野营轩地鼓如雷。
    分明会得将军意,不斩楼兰不拟回。

  2. 诗歌赏析

  • 《送康祭酒赴轮台》作为送别之作,充满了对友人的关切与不舍之情。诗中的“灞水桥边”点明了离别的背景,而“送君千里赴轮台”则展现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深切情感。
  • 此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如“霜粘海眼旗声冻”、“风射犀文甲缝开”,不仅描绘了边疆的自然景观,更通过这些细节传达了将士们在艰苦环境中坚守岗位的决心和勇气。
  • 在表达友情的同时,此诗还透露出一种豪迈的气息,体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结尾处“不斩楼兰不拟回”更是彰显了一种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
  • 整体上,这首诗语言简洁而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人物形象的真实描绘,展现了一个既真实又充满诗意的历史场景,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1. 历史背景
  • 《送康祭酒赴轮台》创作于唐代,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国力强盛、边疆稳固。诗人曹唐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能够创作出这样一首充满爱国情怀的作品,实属难得。
  1. 文化意义
  • 该诗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唐代边塞文化、军人生活的重要文献。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当时边塞士兵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送康祭酒赴轮台》不仅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成为唐代诗歌的佳作,更因其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而值得后世读者细细品味。通过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的文化特色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