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静于寺,俗事不到眼。
下马如在山,令人忽疏散。
明公有高思,到此遂长返。
乘兴挈一壶,折荷以为盏。
入竹藤似蛇,侵墙水成藓。
幽鸟不识人,时来拂冠冕。
沿流路若穷,及行路犹远。
洞中已云夕,洞口天未晚。
自怜不羁者,写物心常简。
翻愁此兴多,引得嵇康懒。
从天平节度使游平流园
介绍
**《从天平节度使游平流园》是唐代诗人曹邺的作品,描绘了他游览天平节度使的庄园时所见的景象和所感之情。该诗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下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作品原文: 池塘静于寺,俗事不到眼。下马如在山,令人忽疏散。明公有高思,到此遂长返。乘兴挈一壶,折荷以为盏。入竹藤似蛇,侵墙水成藓。幽鸟不识人,时来拂冠冕。沿流路若穷,及行路犹远。洞中已云夕,洞口天未晚。自怜不羁者,写物心常简。
创作背景:曹邺曾担任吏部郎中、洋州刺史、祠部郎中等职务,他以才华出众而闻名,与刘驾、聂夷中、于濆、邵谒、苏拯齐名,被后人称为才颖最佳。这首诗创作于他担任天平节度使期间,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以及对官场生活的超然态度。
诗歌鉴赏:《从天平节度使游平流园》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然。诗中的“池塘”、“竹藤”等意象,既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也表达了他对这种生活状态的向往。诗中“乘兴挈一壶,折荷以为盏”等句,生动地描绘了诗人与友人相聚饮酒的场景,展现了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
艺术手法:《从天平节度使游平流园》在艺术上运用了多种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例如,“入竹藤似蛇,侵墙水成藓”一句,通过比喻的手法,将竹藤比作蛇,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此外,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也使读者能够深入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文化意义:这首诗不仅是曹邺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唐代文人对于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体现。它反映了唐代社会的一种精神面貌,即人们在官场忙碌之余,依然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之美的欣赏。
《从天平节度使游平流园》不仅展示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谐生活的向往。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