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静于寺,俗事不到眼。
下马如在山,令人忽疏散。
明公有高思,到此遂长返。
乘兴挈一壶,折荷以为盏。
入竹藤似蛇,侵墙水成藓。
幽鸟不识人,时来拂冠冕。
沿流路若穷,及行路犹远。
洞中已云夕,洞口天未晚。
自怜不羁者,写物心常简。
翻愁此兴多,引得嵇康懒。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从天平节度使游平流园:这句诗表明诗人在游览一个名为平流园的地方。从“天平节度使”可以看出,这可能是一个与军事或政治有关的场合。
池塘静于寺,俗事不到眼:这句话描述了池塘的宁静和远离尘世的喧嚣。”池”和”寺”都暗示了这个地方可能具有某种神圣或庄严的氛围。
下马如在山,令人忽疏散:这句话表达了一种轻松自在的感觉,仿佛已经置身于山林之中,远离了世俗的纷扰。
明公有高思,到此遂长返:这里“明公”是对上级或重要人物的尊称,表示诗人对对方的赞赏和尊敬。”高思”则暗示了对方具有高超的思考能力和智慧。”遂长返”则表明在这个地方,诗人找到了一种心灵的归宿和平静。
乘兴挈一壶,折荷以为盏: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带着一壶酒,用折下的荷叶作为酒杯的情景。这体现了诗人追求自然、简朴的生活态度。
入竹藤似蛇,侵墙水成藓:这句话通过比喻,描绘了竹林和藤蔓的景象,以及墙上生长的苔藓。这种景象给人一种幽静、古朴的感觉。
幽鸟不识人,时来拂冠冕: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中鸟儿与人的关系的理解。鸟儿似乎并不认识人类的存在,它们自由地飞翔。
沿流路若穷,及行路犹远: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旅途的感受。虽然路程看似已经走到了尽头,但实际上还很长。
洞中已云夕,洞口天未晚:这句话描绘了山洞中的夕阳景象,以及洞口的天空依然明亮。这反映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
自怜不羁者,写物心常简: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生活态度的认识。他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受约束的人,因此能够更简单、直接地观察和感受周围的世界。
翻愁此兴多,引得嵇康懒: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情感的复杂性的理解。一方面,他感到心情舒畅,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另一方面,他又担心这种心情会让他变得懒惰,无法集中精力工作。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自然的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于自我性格特点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