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山寺僧穿井

云僧凿山井,寒碧在中庭。
况是分嵓眼,同来下石瓶。
旁痕终变藓,圆影即澄星。
异夜天龙蛰,应闻说叶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曹松的《观山寺僧穿井》是一首唐代脍炙人口的五言律诗。该诗不仅在艺术形式上展现了诗人精湛的诗歌技巧,也在内容和情感层面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生活哲理的感悟。以下将深入探讨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云僧凿山井,寒碧在中庭。
    况是分岩眼,同来下石瓶。
    旁痕终变藓,圆影即澄星。
    异夜天龙蛰,应闻说叶经。

  2. 诗歌赏析

  • 意境描绘:《观山寺僧穿井》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山寺僧人的生活状态。诗中的“寒碧在中庭”与“圆影即澄星”,通过对比寒泉与星辰,形象地表达了僧人生活的简朴与清高。
  • 主题表达:诗人通过对才子与明君的奢华生活的对比,反衬出山寺僧人的宁静精神世界。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诗人对世俗繁华的超然态度,也体现了他对僧人简朴生活的赞美。
  • 语言特色:诗歌的语言简洁而富有画面感,如“寒碧在中庭”、“旁痕终变藓”,这些生动的细节描写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场景的静谧与和谐。
  • 文化价值:作为唐代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观山寺僧穿井》不仅体现了诗人高超的文学造诣,也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它不仅是对自然美和人性美的赞颂,也是对禅宗哲学的一种表达。
  1. 历史背景
  • 曹松(825年—874年),字梦徵,号丹阳居士,唐朝舒州人。他是一位多产的诗人,曾避乱山中,直至昭宗光化中始登进士第,与同时榜五人,皆七十余岁,时号“五老榜”。
  • 他的诗歌创作受到贾岛的影响,工于五言律诗。《观山寺僧穿井》便是这一时期创作的代表之作。

《观山寺僧穿井》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生活哲理,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享受。对于喜欢古代诗歌的读者来说,这首诗无疑是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