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昔盐二十首 关山别荡子

那堪闻荡子,迢递涉关山。
肠为马嘶断,衣从泪滴斑。
愁看塞上路,讵惜镜中颜。
傥见征西雁,应传一字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昔昔盐二十首·关山别荡子》是唐代诗人赵嘏的作品。赵嘏的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著称,展现了诗人对于离别和远行的深刻感悟。以下将围绕此诗展开详细分析:

  1. 诗歌原文
    那堪闻荡子,迢递涉关山。
    肠为马嘶断,衣从泪滴斑。
    愁看塞上路,讵惜镜中颜。
    傥见征西雁,应传一字还。

  2. 诗歌解析

  • “那堪闻荡子”:表达了诗人听到远方游子的消息时的哀伤与无奈。
  • “迢递涉关山”:描绘了旅途的遥远和艰辛,关山之间的距离遥远而艰难。
  • “肠为马嘶断”:形象地表现了因为长时间的旅途而感到的痛苦和身体的不适。
  • “衣从泪滴斑”:通过衣服上泪痕的描述,增强了诗句的感染力,让人感受到游子的辛酸。
  • “愁看塞上路”:表达了对旅途中所见景象的忧愁和不舍。
  • “讵惜镜中颜”:强调了即使面对镜中的自己也不愿意改变的坚决态度,反映出内心的坚持和决心。
  • “傥见征西雁”:寄托了对远方亲人或友人的思念,希望他们能够收到自己的消息。
  • “应传一字还”:表达了对未来团聚的期待和信心,相信远方的人会将好消息带回。
  1. 艺术特色
  • 情感深沉:诗人以真挚的情感传达了对游子深深的思念和不舍。
  • 意象唯美:使用了许多唯美的意象,如马嘶、泪滴、塞路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语言简练:虽然篇幅不长,但每一句都精炼有力,表达了深刻的意境。
  1. 历史背景
  • 作者介绍:赵嘏,约生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约卒于唐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或853年)。他年轻时四处游历,后在长安等地生活多年,出入豪门以求功名。尽管曾远去岭表当过几年幕府,但最终未能取得显著成就,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唐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
  • 时代背景:唐代是一个诗歌繁荣的时代,许多诗人都在这一时期留下了不朽的诗篇。赵嘏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其作品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1. 文学价值
  • 情感共鸣:这首诗通过对离别的描写,触动了读者内心深处的感情,使人们能产生共鸣。
  • 文化传承:作为唐代文学的一部分,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昔昔盐二十首·关山别荡子》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古诗。它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离别的悲凉,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游子的深深思念。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人生、对于离别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