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日寄韦舍人

节过重阳菊委尘,江边病起杖扶身。
不知此日龙山会,谁是风流落帽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重阳日寄韦舍人》是唐代诗人赵嘏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友人节日的思念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赵嘏(约公元806年—853年),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他出身于官宦家庭,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唐宣宗大中六、七年卒于任上。

  2. 诗歌原文
    节过重阳菊委尘,江边病起杖扶身。
    不知此日龙山会,谁是风流落帽人。

  3. 诗意解析:诗的前三句“节过重阳菊委尘,江边病起杖扶身。”描绘了重阳节的景象以及作者因健康问题而拄杖行走的情形。重阳节是农历九月九日,菊花盛开,本应赏菊饮酒,却因为身体不适,只能独坐江边,用杖扶持自己,形象地反映了诗人孤独和凄凉的情绪。“不知此日龙山会”,表达了诗人对于与友人共度佳节的渴望和对未能如愿的遗憾。在传统习俗中,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而“龙山”可能是某个著名的登高地点。诗人通过这句,表达了一种期待与失落交织的情感,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友情的珍视。最后两句“谁是风流落帽人”,则是一种反问,既表达了诗人对当年与朋友一同饮酒作乐、风度翩翩的回忆,也隐含了对友人风采依旧的羡慕和对自身境遇的无奈。

赵嘏的《重阳日寄韦舍人》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节日感怀之作,更深层次地反映了诗人的个人情感、生活经历以及对友情的珍视和留恋。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展示了唐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