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喜崔补阙见寻

鹿袖青藜鼠耳巾,潜夫岂解拜朝臣。
白屋藜床还共入,山妻老大不羞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山中喜崔补阙见寻》是唐代诗人刘言史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刘言史深邃的文学修养,还反映了唐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作者介绍:刘言史,字子骏,洛阳(今属河南)人,与孟郊友善,王武俊为恒冀邯团练观察使时对他颇为赏识,曾举荐其为枣强县令,他辞疾不就。这样的经历使得刘言史在诗歌创作上有了更为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深刻的社会洞察。

  2. 诗歌原文:鹿袖青藜鼠耳巾,潜夫岂解拜朝臣。白屋藜床还共入,山妻老大不羞人。

  3.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宁静的山村生活图景,展现了远离尘嚣的田园风光,以及隐逸者超脱世俗的精神风貌。诗中的“鹿袖青藜”形容隐士的生活方式简朴自然,而“潜夫岂解拜朝臣”则反映了他们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

  4. 艺术手法:刘言史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典型的意象与对比手法,如将隐居生活的清贫与外界纷扰相对照,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效果。这种艺术手段不仅突出了隐逸者的高洁人格,也增添了诗意的深度与广度。

  5. 文化背景: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诗歌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表达个人情感、抒发社会理想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刘言史的作品体现了当时文人对于自由自在生活的理想追求,以及对传统道德的坚守。

  6. 历史意义: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山中喜崔补阙见寻》不仅在当时受到广泛传诵,其深远的影响也延续至今。诗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至今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山中喜崔补阙见寻》是一首充满哲理和审美价值的唐诗,它不仅体现了刘言史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唐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不仅可以领略唐代文化的风采,还能深入理解古代文人的心灵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