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依峡寺,每日见申湖。
下泪重来此,知心一已无。
雨霖舟色暗,岸拔木形枯。
旧境深相恼,新春宛不殊。
方来寻熟侣,起去恨惊凫。
忍事花何笑,喧吟瀑正粗。
堪忧从宦到,倍遣曩怀孤。
上马终回首,傍人怪感吁。
申湖
介绍
《申湖》是唐代诗人薛能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作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同时也蕴含了诗人的情感体验和哲理思考。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介绍:
诗歌原文:昔年依峡寺,每日见申湖。下泪重来此,知心一已无。雨霖舟色暗,岸拔木形枯。旧境深相恼,新春宛不殊。方来寻熟侣,起去恨惊凫。忍事花何笑,喧吟瀑正粗。堪忧从宦到,倍遣曩怀孤。上马终回首,傍人怪感吁。
诗歌背景:薛能(817年-880年),字太拙,汾州人(今山西汾阳一带)。他在晚唐时期官至工部尚书,被时人誉为“诗古赋纵横,令人畏后生”。他的一生游历众多地方,与许多文人雅士交往甚密,因此他的诗作多寄送赠答、表达游历之思。薛能在唐代文学界的地位不仅因为他的诗歌才华,更因为他的社会活动和广泛交游,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时代的气息和个人的情感色彩。
诗歌解读:《申湖》作为薛能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深邃的诗学造诣和丰富的情感体验。首句“昔年依峡寺”便设定了时间和空间的背景,使得读者能够迅速融入诗中的情境。“每日见申湖”则透露出诗人每日必经此地的情景,增添了一种生活的常态和对自然的亲近感。随后的诗句中,“下泪重来此,知心一已无”表达了诗人因怀念故人或往事而伤感的情感。“雨霖舟色暗,岸拔木形枯”则是对自然景象的细腻刻画,通过对风雨、船只和岸边树木的描述,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诗歌风格:薛能的诗歌风格独特且多样,既有豪放激昂之作,也有婉约细腻之作。在这首诗中,薛能运用了典型的五言古诗形式,通过简洁的语言和鲜明的意象传达复杂的情感。这种风格使得《申湖》不仅仅是一首诗词作品,更是一幅流动的画面,将读者带入一个既有视觉美感又有情感深度的艺术世界。同时,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岸拔木形枯”既描述了实际的景象,也隐喻了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
文化意义:《申湖》作为唐代文学作品的一部分,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趣味和文化风貌,还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感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薛能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友情、爱情等人际关系的感慨。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内涵,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艺术资源和思想启示。
《申湖》不仅是一首诗词作品,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厚文化意义的文学作品。它以简练的文字、生动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示了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对于喜爱古典文学的人来说,这首诗无疑是值得反复品味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