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衣声 三载长征

良人去。
住边庭。
三载长征。
万家砧杵捣衣声。
坐寒更。
添玉漏。
懒频听。
向深闺远闻雁悲鸣。
遥望行人。
三春月影照阶庭。
帘前跪拜。
人长命。
月长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捣衣声·三载长征》是一首描绘唐代边关将士生活的作品。下面将对其文学价值、艺术特色以及背景信息进行详细解读:

  1. 作品原文
  • 古诗原文:良人去。住边庭。三载长征。万家砧杵捣衣声。坐寒更。添玉漏。懒频听。向深闺远闻雁悲鸣。遥望行人。三春月影照阶庭。帘前跪拜。人长命。月长生。
  1. 作品赏析
  • 意象运用:诗人通过对边庭、砧杵、寒更、玉漏等意象的巧妙运用,构建了一个边关战士孤独坚守的意境。砧杵的敲击声和寒更的增添,营造出一种寒冷而漫长的边关氛围,同时通过“懒频听”表达了战士们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厌倦。
  • 情感表达:诗中的情感表达深沉而内敛,通过对家国情怀的抒发,传达了诗人对将士们无私奉献和牺牲的崇高敬意。特别是“人长命、月长生”的对比,更是突出了边关战士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 艺术手法:这首诗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语言简练而不失深刻,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丰富的情感。诗中的“良人去”和“万家砧杵捣衣声”,展现了边关将士与家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同时也反映了边关生活的艰辛和寂寞。
  1. 作品背景
  • 历史背景:《捣衣声·三载长征》创作于唐代,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战乱频繁、国家动荡不安的时期。边疆的战争使得许多将士长期驻扎在边关,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成为诗人关注的焦点。
  • 社会环境: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同时也是边塞诗创作的高潮。这一时期的边塞诗不仅反映了边疆的自然环境,也表现了将士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因此,《捣衣声·三载长征》作为唐代边关诗歌的代表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捣衣声·三载长征》不仅是唐代边塞诗歌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学习和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唐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深邃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表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