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 其二

天涯地角一何长,雁塞龙堆万里疆。
每恨沦流经数载,更嗟缧绁泣千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晚秋 其二》是一首唐代的七言绝句,由无名氏所作。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在深秋时节的所感所思。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分析:

  1. 诗歌原文
  • 首句:“天涯地角一何长,雁塞龙堆万里疆。”这句诗以“天涯地角”起兴,描绘了广阔天地间无尽的距离与界限,而“雁塞龙堆”则进一步强调了空间的遥远和辽阔。
  • 次句:“每恨沦流经数载,更嗟缧绁泣千行。”这两句表达了深深的忧愁和无奈,“沦流”可能指的是时间的流逝或命运的沉浮,“更嗟缧绁”则是对人生遭遇的感慨,如同被束缚、受困于困境之中。
  1. 诗歌主题
  • 自然景象:《晚秋其二》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如无边无际的天际和漫长的边塞,还细致地捕捉了秋天的典型象征,如落叶、霜降等元素,这些都增添了作品的深度和广度。
  • 情感表达:通过对时间和境遇的深刻反思,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命运多舛的感慨。这种情感表达不仅体现了作者的个人感受,也反映了唐代文人普遍的忧国忧民情怀。
  1. 艺术手法
  • 对比与映衬:诗中的“天涯地角”与“雁塞龙堆”形成了强烈的视觉与感觉上的对比,前者展示了广阔的空间,后者则揭示了地理的艰难险阻,这种对比加深了诗句的层次感与震撼力。
  • 意象运用:《晚秋其二》中大量使用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自然元素,如“雁塞”、“龙堆”,以及季节变换的象征“沦流”,这些意象共同构建出一个既宏大又细腻的艺术画面。
  1. 文化内涵
  • 反映时代背景: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诗歌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文人的思想情绪。此诗反映了诗人对时代的思考及对人生的感慨。
  • 文学价值:作为唐代文学作品的一部分,《晚秋其二》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艺术成就和文化意义至今仍被广泛讨论和研究。

《晚秋其二》不仅仅是一首描写秋日景色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着深邃哲理与丰富情感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唐代诗歌独特的美学风格,而且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文人的思想情感。对于热爱古典文学的读者而言,这首诗无疑是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的重要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