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棹子

风切切,深秋月。十朵芙蓉繁艳歇,凭小槛、细腰无力。空赢得,目断魂飞何处说。
寸心恰似丁香结,看看瘦尽胸前雪。偏挂恨,少年抛掷。羞睹见,绣被堆红闲不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拨棹子》是一首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以尹鹗的《拨棹子·风切切》为正体,双调六十一字,前段五句五仄韵,后段四句四仄韵。词中描绘了深秋之夜,风切切、月明辉,芙蓉繁艳而终歇的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哀愁。

《拨棹子》不仅是一首表达情感的词作,也是了解五代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窗口。下面将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意义,以及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词牌的历史渊源与发展
  • 词牌的起源: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起源于唐代,最初称为“曲子词”,是一种音乐伴奏下的自由诗体。唐末五代时期,词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专门的词牌来规范词的结构和韵律。
  • 词牌的标准化:词牌的标准化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诗词艺术。例如《拨棹子》中的词牌,不仅规定了特定的格律,如前段五句五仄韵,后段四句四仄韵,还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情感。
  • 词牌的普及与影响:《拨棹子》作为词牌名,在五代时期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当时文人创作的常用工具。这种广泛的使用,不仅促进了文学作品的丰富多样,也使得词的表现形式更加规范化,有利于后世词的创作和研究。
  1. 《拨棹子》词作的艺术特色
  • 词作的情感表达:《拨棹子》中的词作,如《拨棹子·风切切》,通过对秋风、明月、芙蓉等意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感慨和无奈的情感。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既体现了词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也展现了词作为一种抒情载体的独特魅力。
  • 词作的语言风格:《拨棹子》的词作语言优美,既有华丽的词藻,又有深沉的内涵。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词中所蕴含的美好与哀愁。这种语言风格的形成,离不开词人在继承古典诗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和实践。
  • 词作的文化内涵:《拨棹子》作为唐末五代时期的词作,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这对于我们今天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拨棹子》作为五代时期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深刻的情感内涵,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拨棹子》不仅是词作的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和文化的传递。通过学习和研究《拨棹子》,不仅能够领略到唐末五代时期文学的魅力,还能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