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灊山

一入仙山万虑宽,夜深宁厌倚虚栏。
鹤和云影宿高木,人带月光登古坛。
芝术露浓溪坞白,薜萝风起殿廊寒。
更陪羽客论真理,不觉初钟叩晓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宿灊山》是唐代诗人伍乔的诗词作品。下面将通过多方位的介绍,深入理解《宿灊山》及其在文学上的价值和意义:

  1. 作者简介
  • 伍乔:生于南唐庐江,即现今安徽省中部偏南的巢湖西南岸。他的生平事迹不详,但可以肯定的是,作为一位文学家,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唐代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诗人们往往借助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宿灊山》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唐代,反映了当时文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对超然物外的向往。
  1. 主题与内容
  • 描绘仙山:诗中“一入仙山万虑宽”一句,展现了作者步入灵山后心境的开阔。通过描绘深夜中倚栏而立、鹤舞云影、月光如洗等景象,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
  • 隐逸生活:诗中的“人带月光登古坛”表达了隐士的生活状态,他们常常在月下进行修行或思考哲理。这种描写不仅展示了诗人对古代隐逸文化的尊重,也体现了作者本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
  1. 艺术特色
  • 自然描写:诗中的“芝术露浓溪坞白”等句子,通过对自然界的细腻描绘,使得读者仿佛能闻到草木的香气,看到溪边的白色露水,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 意象运用:诗中使用了大量意象,如“云影”、“月光”,这些意象丰富了诗的内涵,也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1. 文化影响
  • 道教文化体现:《宿灊山》不仅仅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词,它还体现了唐代道教文化的某些特点。诗人与羽客论真理的场景,展现了唐代文人对于宗教和哲学的深刻思考。
  • 审美情趣:《宿灊山》所展现的自然之美与诗人内心的宁静,反映了唐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宿灊山》不仅是一首诗词作品,更是一幅展现唐代文人内心世界与对自然美学追求的画作。通过对其创作的背景、主题、艺术特色和文化影响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作品的独特魅力。对于现代读者而言,这首诗不仅能提供美的享受,更能引发对于人生哲理和自然和谐共生的深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