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榭跨池塘,泓澄入座凉。
扶疏皆竹柏,冷淡似潇湘。
萍嫩铺波面,苔深锁岸傍。
朝回游不厌,僧到赏难忘。
最称收残雨,偏宜带夕阳。
吟堪期谢朓,醉好命嵇康。
奢侈心难及,清虚趣最长。
月明垂钓兴,何必忆沧浪。
徐司徒池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徐司徒池亭》是唐代诗人李中创作的一首著名诗词,描绘了徐司徒池亭的美景以及作者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人生之境的思考。
《徐司徒池亭》作为李中的作品,不仅是他个人艺术风格的一种体现,也是唐代诗歌审美取向的一个重要反映。李中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为我们理解这首诗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李中(生卒年不详),字有中,九江(今属江西)人,是南唐烈祖时曾读书于声山国学,后来在中主、后主朝担任过不同的官职,如水部郎中等。他的一生虽然经历了战乱和政治变迁,但并未影响到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创作的热情。
诗中描写了徐司徒池亭的独特风貌,通过对池亭环境的具体描绘,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亭榭跨池塘,泓澄入座凉”两句,不仅描述了池亭的建筑特点——亭榭横跨池塘,而且传达出池亭内清凉宜人的环境氛围,为下文的景物描写奠定了基调。
诗中的自然元素如“扶疏皆竹柏,冷淡似潇湘”等,都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出来。这些描写不仅传递出池亭周围自然环境的清幽与宁静,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超然。李中以淡雅的语言将自然的景色与人的情感紧密相连,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境界。
诗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首两句通过简洁的叙述,为后文的深入描绘作了铺垫。随后的描述层层深入,不仅详细描写了池亭周围的环境,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留恋。尤其是末尾两联“朝回游不厌,僧到赏难忘”,更是点明了诗人对这片景色的喜爱之情,以及与友人共赏的乐趣。
《徐司徒池亭》不仅是一首表达作者内心感悟的诗作,也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展现诗人情感与思考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唐代文学的魅力,还能体会到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美的独特追求和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