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闽王改赐乡里

乡名文秀里光贤,别向钧台造化权。
阀阅便因今日贵,德音兼与后人传。
自从受赐身无力,向未酬恩骨肯镌。
归阙路遥心更切,不嫌扶病倚旌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蒙闽王改赐乡里》是唐代诗人翁承赞的作品,一首表达对朝廷恩典与个人境遇感慨的佳作。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诗人生平:翁承赞,字文尧(一作文饶),晚年号狎鸥翁,出生于莆田兴福里竹啸庄(今北高镇竹庄村),为东南名门望族,其先祖来自京兆。翁氏家族素有礼乐之誉,是东南地区显赫的家族。
  • 创作背景:《蒙闽王改赐乡里》创作于唐代,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氛围复杂多变。翁承赞可能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通过诗歌表达了他对朝廷恩典的感激之情以及个人的无奈和感慨。
  1. 诗歌原文
  • 乡名文秀里光贤,别向钧台造化权。阀阅便因今日贵,德音兼与后人传。自从受赐身无力,向未酬恩骨肯镌。归阙路遥心更切,不嫌扶病倚旌旃。
  1. 诗歌赏析
  • 意境深远:诗歌开篇即描绘了被赐乡里的荣耀和尊贵,展现了诗人对于朝廷恩典的感激和向往。随后通过“阀阅便因今日贵,德音兼与后人传”两句,表达了自己虽然受到朝廷的赏赐,却因为年老体弱而无法报答朝廷的期望,内心感到无奈和辛酸。
  • 情感真挚: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流露。诗人通过对朝廷恩典的感恩、对自己处境的无奈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展现了他的高尚情操和深沉情感。
  • 艺术手法:翁承赞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自身的无力与朝廷的恩典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诗歌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蒙闽王改赐乡里》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广泛影响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唐代的文化和历史,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和思想境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