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上行

黑松林外路,风角远嗈嗈。
朔气生荒堡,秋尘满病容。
豺掊沙底骨,人上月边烽。
休作西行计,西行地渐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边上行》是唐代的一首作品,作者是贯休

《边上行》是唐代诗人贯休的作品。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文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详细介绍《边上行》:

  1. 作者介绍
  • 贯休(约863年-933年),唐末五代时期的高僧、诗僧。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曾一度出家为僧,但晚年归隐山林。尽管生活颠沛流离,贯休却留下了大量的诗作,其中尤以山水田园诗最为著名。他被誉为“诗魔”,其诗歌创作风格独具特色,深受后人推崇。
  1. 作品原文
  • 《边上行》是一首五言古诗,全诗共四句,语言质朴,意境深远。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野间的送别场景。首句“山中相送罢”,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分别后的寂寥与不舍。次句“日暮掩柴扉”,则描绘了诗人回家后,天色已晚,只能关闭柴门的孤独感。第三句“春草明年绿”暗含了诗人对友人归期的担忧与期盼。最后一句“王孙归不归”,更是增添了一层离别的哀愁,使人不禁联想到古人“王孙游兮不归”的诗句。
  1. 主题分析:《边上行》的主题围绕着友情、别离与期待展开。首句中的“山中相送”暗示了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而“日暮掩柴扉”则表现了分别之后的依依不舍。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巧妙地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友人离去的哀伤,又有对未来相见的期盼。这种情感表达,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2. 文化背景

  •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文化艺术发展迅速,诗词成为了表达情感的重要形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边上行》这样的作品得以产生并流传下来。它不仅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貌,也体现了当时文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
  1. 鉴赏与评析
  • 作为一首山水田园诗,《边上行》以其清新脱俗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感吸引了无数读者。诗中的景致虽简单却意味深长,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无奈。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如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和丰富的意象运用等。

《边上行》作为贯休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示了唐代诗歌的艺术成就,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这首诗不仅仅是对友情的颂扬,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向往。对于有兴趣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人来说,《边上行》值得细细品味和深入探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