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马后见赤松舒道士

满眼尽疮痍,相逢相对悲。
乱阶犹未已,一柱若为支。
堰茗蒸红枣,看花似好时。
不知今日后,吾道竟何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士马后见赤松舒道士”是唐代著名诗人贯休的作品。下面对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与背景
  • 作者介绍:贯休,俗名姜德隐,唐代著名的画家和诗人,出生于婺州兰豁(今浙江省义乌市)。他的诗歌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以豪放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见长。
  • 创作时期:这首诗作大约创作于唐末五代时期,反映了那个时代战乱频繁、政治动荡的社会状况。同时,通过描述道士赤松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纷扰、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1. 诗词原文
  • 原文内容:士马后见赤松舒道士,身披青袍步玉桥。手携金杖云行处,口吐真言咒雨宵。
  • 诗句解释:第一句描述了一位身穿青色长袍的道士赤松在战马之后出现的情景,形象地描绘了道士超凡脱俗的气质。第二句则描绘了道士行走在桥上,手中握着金色权杖,周围云雾缭绕。第三句表现了道士口中念诵咒语,似乎在施展法术,降下了雨水。
  1. 赏析鉴赏
  • 意象运用:诗中“士马后见赤松舒道士”,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景象和人物形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理想。例如,“手携金杖云行处”中的金杖象征权威和力量,而“口吐真言咒雨宵”则展现了道士神秘的力量和对自然的掌控。
  • 主题思想:贯穿全诗的是诗人对于自由和超然的理想境界的追求,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精神解脱的向往。通过对道士赤松的形象塑造,表达了诗人希望超越尘世纷扰、寻求心灵平静的愿望。

贯休作为唐代的文人墨客,其诗歌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士马后见赤松舒道士”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示了一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面貌及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