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陵战叟

剑刓秋水鬓梳霜,回首胡天与恨长。
官竟不封右校尉,斗曾生挟左贤王。
寻班超传空垂泪,读李陵书更断肠。
今日灞陵陵畔见,春风花雾共茫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灞陵战叟》是唐代著名诗人贯休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的痛苦生活。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介绍:贯休(832-913),字德隐,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唐代末期的著名诗僧和画家。他7岁时即出家,一生游历多处,曾依钱镠、成汭等人,后隐居于南岳。贯休以其奇崛的风格和反映现实之作著称,他的诗作常以理胜,创新意且能融合自然景物的意境。
  2. 创作背景:《灞陵战叟》的确切创作时间不详,但可以推测是在唐代中后期,那时的社会动乱频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诗人通过自己的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现状的深切关怀与忧患意识。
  3. 诗歌原文及翻译:剑刓秋水鬓梳霜,回首胡天与恨长。官竟不封右校尉,斗曾生挟左贤王。寻班超传空垂泪,读李陵书更断肠。今日灞陵陵畔见,春风花雾共茫茫。
  4. 赏析:此诗通过“剑刓秋水鬓梳霜”等意象描绘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和平的渴望和对正义的追求。在“官竟不封右校尉,斗曾生挟左贤王”两句中,诗人通过对比古代的英雄事迹和现实中人民的不幸遭遇,展现了一种深刻的悲悯之情。整首诗情感饱满,语言精炼,是贯休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5. 历史评价:贯休的诗歌在当时以及后世都受到了一定的关注。吴融曾评价他的作品“多以理胜,复能创新意,其语往往得景物于混茫自然之际”(《西岳集序》)。这表明他的诗歌既注重思想内容,又不失艺术美感,能够引发读者深入的思考和共鸣。

《灞陵战叟》不仅仅是一首描写战争苦难的诗歌,更是一首富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文学作品。这首诗体现了贯休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以及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欣赏到古代诗人的艺术才华,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内心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