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怀嵩少因寄洛中旧知

炉爇旃檀不称贫,霏霏玉露湿禅巾。
紫金地上三更月,红藕香中一病身。
少室少年偏入梦,多时多事去无因。
如今憔悴头成雪,空想嵯峨羡故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夜怀嵩少因寄洛中旧知》是唐代贯休的一首著名诗词作品,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深厚的怀念和对嵩山嵩少的思念之情。下面对这首文学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秋夜怀嵩少因寄洛中旧知》的作者是贯休,他是唐代的一位著名诗人和僧侣,以其深刻的佛学思想和精湛的文学造诣而著称。
  2. 诗词原文:炉爇旃檀不称贫,霏霏玉露湿禅巾。紫金地上三更月,红藕香中一病身。少室少年偏入梦,多时多事去无因。
  3. 整体翻译: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秋夜里怀念朋友的场景,通过炉火、玉露等自然景象,抒发了内心的孤独与寂寥,以及对于嵩山嵩少的深情思念。
  4. 词句注释:诗中的“炉爇旃檀”指的是燃烧旃檀木的炉子,象征着诗人生活的清贫;“霏霏玉露”则形容秋夜的露水晶莹剔透;“紫金地上三更月”描绘了深夜时分的嵩山景色;“红藕香中一病身”则透露出诗人身体不佳、疾病缠身的状态。
  5. 白话译文:在秋天的夜晚,诗人独自思念着远方的朋友。他点上旃檀木的香炉,却感到自己仍然生活在贫困之中,因为连烧香取暖的钱都没有。窗外,玉露沾湿了僧衣,映衬着深夜嵩山上的明月。诗人心中充满了对嵩山嵩少的思念,希望在这样的夜晚能够梦见他,但却因为太多的事务而无法实现这个愿望。
  6.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贯休在洛阳期间,由于政治原因,他被迫离开了朝廷,隐居于洛中地区。在这样孤寂的环境中,诗人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与嵩山嵩少的情感联系,因此写下了这首充满怀念之情的诗篇。
  7. 名家点评:这首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历代诗评家对此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如宋代苏轼曾评价说:“贯休诗有唐人之妙者,此其最也。”清代王士禛也曾赞叹道:“读贯休诗,便觉尘外味永,天壤心亲。”这些评价都表明了《秋夜怀嵩少因寄洛中旧知》作为经典名作的价值。
  8. 轶事典故:《秋夜怀嵩少因寄洛中旧知》不仅仅是一首诗,它还承载着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世界。贯休曾在诗中提到过自己的身世和遭遇,这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对友人的怀念,也是诗人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

总的来说。《秋夜怀嵩少因寄洛中旧知》不仅是一首表达深厚友情的诗句,也是贯休诗歌创作中的佳作之一,展现了唐代诗人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