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旷禅师院

吾师楞伽山中人,气岸古淡僧麒麟。曹溪老兄一与语,金玉声利。
泥弃唾委,兀兀如顽云。骊珠兮固难价其价,灵芝兮何以根其根。
真貌枯槁言朴略,衲衣烂黑烧岳痕。忆昔十四五年前苦寒节,礼师问师楞伽月。
此时师握玉麈尾,报我却云非日月。一敲粉碎狂性歇,庭松无韵冷撼骨。
搔窗擦檐数枝雪,迩来流浪于吴越。一片闲云空皎洁,再来寻师已蝉蜕。
薝卜枝枯醴泉竭,水檀香火遗影在。甘露松枝月中折,宝师往日真隐心,今日不能堕双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经旷禅师院》是唐代诗人贯休所作的律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展示了作者对禅宗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真谛的探索。《经旷禅师院》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与哲学思考的诗歌,也是对唐代文学和佛教文化的一种反映。以下是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相关介绍:

  1. 作者简介
  • 作者贯休:贯休,字德隐,号禅月,生于唐末,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画家。他的生活经历颇为传奇,曾出家为僧,后云游四方,广事干谒。这种经历使他有机会接触并理解多种文化和思想流派。
  • 生平背景:贯休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七岁时出家,后云游四方。他的一生虽然充满了宗教的修行,但也不乏政治上的波折。他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迁,都深深影响了他对世界的理解和个人的创作。
  1. 作品原文
  • 诗句解读:《经旷禅师院》中的“吾师楞伽山中人,气岸古淡僧麒麟”展现了作者对禅宗思想的敬仰之情。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禅宗大师的尊敬和对其高洁气质的赞美,同时也体现了禅宗追求自然和谐、远离世俗纷扰的理念。
  • 意象赏析:“曹溪老兄一与语,金玉声利,泥弃唾委。”此句描述了一次禅宗的对话场景,强调了禅宗对于世俗物质利益的超脱态度,以及对真理的追求超越了一切外在诱惑和利益。
  • 哲理深度:“兀兀如顽云,骊珠兮固难价其价,灵芝兮何以根其根。”此句通过对比比喻,揭示了禅宗中“空”的哲学观念。在禅宗看来,世间万物本无固定之价值,正如一颗骊珠虽珍贵却难以用价格衡量,而灵芝的价值也在于其内在的生长过程,而非其外在形态。
  1. 创作背景
  • 创作动机:贯休可能受到当时社会动荡和文化变革的影响,这些经历使他更加渴望寻找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寄托。因此,他选择以诗歌形式来表达对禅宗的理解和内心的感悟。
  • 时代背景:唐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充满变故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贯休的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精神追求的关注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1. 艺术特色
  • 律诗形式:《经旷禅师院》作为一首律诗,其结构严谨,音韵和谐,体现了唐代律诗的基本特征。律诗是一种高度规范化的诗歌形式,它要求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
  • 语言风格:贯休的语言简洁明快,富有力度,能够直击人心。他善于运用对比和象征等手法,使诗歌富有深度和广度。这种风格使得《经旷禅师院》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抒情诗,更是一部蕴含丰富哲思的作品。

贯休的《经旷禅师院》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感情和哲学思考的诗歌,还是一部展示唐代文学和佛教文化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成就,以及佛教思想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