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过钱塘江

巨浸东隅极,山吞大野平。
因知吴相恨,不尽海涛声。
黑气腾蛟窟,秋云入战城。
游人千万里,过此白髭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过钱塘江》是唐代贯休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过去钱塘江的景色,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时光流转的思考。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贯休(832—913),字德隐,号禅月大师。唐末五代时期的著名诗僧、画家,俗姓姜,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他自幼出家,游历四方,后入蜀为王建所重,被赐号“禅月大师”。他的诗作多以理胜,又能创新意,其风格奇特,被誉为“上人之作”,有《禅月集》留世。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
    巨浸东隅极,山吞大野平。
    因知吴相恨,不尽海涛声。
    黑气腾蛟窟,秋云入战城。
    游人千万里,过此白髭生。
  • 译文:大海东边尽头远,山峦吞没了广阔的原野。因为知道吴地的刺史怨恨,所以听不尽海浪声。黑气腾起蛟龙的洞穴,秋云飞进战乱之城。游人从千万里外经过,在这里生出白发。
  1. 诗歌背景与鉴赏
  • 创作背景:此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从内容看,诗人在描述秋天过去后的钱塘江景色时,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艺术特色:该诗语言朴实而情感深沉,通过对钱塘江秋季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整首诗既具有高度的艺术性,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性,是贯休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1. 文化意义
  • 自然之美:《秋过钱塘江》通过对秋天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示了自然界的壮丽和美丽,反映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受和高度赞美。
  • 哲理思考:诗中的自然景色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蕴含着诗人对生命、时间、以及人生意义的深刻感悟。通过对这些元素的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追求。

《秋过钱塘江》不仅仅是一篇描写自然景观的短篇诗歌,更是贯休对生命、自然和时间哲思的体现。它不仅展现了唐朝晚期诗人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特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