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耳山

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
君看道傍石,尽是补天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儋耳山高高耸立,使天空都显得狭小,其他山峰都不能与它一较雌雄。请您看看道路旁边的一块块奇石,全都是女娲炼来补天而剩下的五色石吧。

介绍

《儋耳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此诗是作者在游览海南儋耳山时所作,表达了他怀才不遇和理想难以施展的愤懑、痛苦和烦恼,但也不乏旷达乐观的感情。前两句写儋耳山卓而不凡,高峻突兀,直插云霄,远胜他山,表面写山,实质也写自己;后两句又写道旁石,用女娲补天典故鸣不平之意。全诗借物抒情,语言含蓄,以暗喻曲尽其意。篇幅虽然短小,但既写了山,又呼应人事,内容很丰富。

注解

儋(dān)耳山:儋州(今属海南)的主山,一名藤山,一名松林山。

隘(ài)空虚:使天空都显得狭小了。

他山:别处的山。

道傍石:即道旁石,道路旁边的石头。张邦基《墨庄漫录》记苏过的话,说“道傍石”的“石”字当作“者”字,是传写之误。

补天:指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列子·汤问》及《淮南子·览冥训》载,往古之时,天柱折断,九州崩裂,大火、洪水不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

赏析

宋人张邦基《墨庄漫录》:“石”当作“者”,传写之误,一字不工,遂使全篇俱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