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攽倅海陵

君不见阮嗣宗,臧否不挂口。
莫夸舌在齿牙牢,是中惟可饮醇酒。
读书不用多,作诗不须工。
海边无事日日醉,梦魂不到蓬莱宫。
秋风昨夜入庭树,莼丝未老君先去。
君先去,几时回?
刘郎应白发,桃花开不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刘攽倅海陵》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该作品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造诣,也展现了他独特的生活哲学和对友情的珍视。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背景及艺术特色:

  1. 作品原文
    君不见阮嗣宗,臧否不挂口,莫夸舌在牙齿牢,是中惟可饮醇酒。读书不用多,作诗不须工,海边无事日日醉,梦魂不到蓬莱宫。秋风昨夜入庭树,莼丝未老君先去。君先去,几时回?刘郎应白髮,桃花开不开。
  2. 作者简介
  • 苏轼,字子瞻,又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词文赋皆有卓越成就,尤以散文成就最为突出,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 创作背景
  • 苏轼与刘攽之间有着长期的友谊。苏轼在任职汴京期间曾写下这首词赠予即将赴任海陵的刘攽。
  • 此词反映了苏轼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对其未来的美好祝愿,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自身面对人生波折时的豁达态度与超然情怀。
  1. 内容解析
  • “读书不用多,作诗不须工”表明了苏轼认为真正的学问不在于文字的数量和形式的工巧,而在于内容的深刻和思想的独立。
  • “海边无事日日醉,梦魂不到蓬莱宫。”反映了诗人身处异地,却依然保持着一种超脱的精神境界,仿佛远离尘嚣,生活在自己的诗意世界里。
  • “秋风昨夜入庭树,莼丝未老君先去。”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1. 艺术特色
  • 该词语言简练自然,意境深远。通过对友人即将离去的情景描写,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对生活的超然态度。
  • 苏轼在作品中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和比喻,如“阮嗣宗”和“沧海”等,增强了文本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送刘攽倅海陵》不仅是一首表达深厚友情的词作,还是一部展现苏轼生活哲理和艺术才华的重要文学作品。它不仅让人感受到了苏轼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也让读者从中领悟到一种超越世俗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