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安分水道中

溪流清浅路横斜,日暮牛羊自识家。
梅叶阴阴桃李尽,春光已到白桐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崇安分水道中》是宋代方士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展现了自然之美和诗人对春天的细腻观察与感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诗歌原文
    溪流清浅路横斜,
    日暮牛羊自识家。
    梅叶阴阴桃李尽,
    春光已到白桐花。

  2. 诗歌解析

  • 首句“溪流清浅路横斜”:诗人通过描绘溪流清澈见底、水流平静而略带曲折的情景,营造了一个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自然环境。这种描绘不仅让人感受到溪水的清冽,还让人联想到了溪边小路的静谧,为全诗奠定了一个平和且和谐的基调。
  • 次句“日暮牛羊自识家”:这句诗以牛羊为例,形象地描述了在日落时分,它们能够自行找到回家的路。这不仅体现了动物本能的智慧,也暗示了诗人对于自然界中生命智慧的赞美与尊重。
  • 第三句“梅叶阴阴桃李尽”:通过对梅树和桃李树的描述,诗人巧妙地表达了春天的到来。梅叶和桃李树在春季都将迎来新的生长周期,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自然的更迭。
  • 末句“春光已到白桐花”:最后一句则是点题之笔,将全诗的意境推向高潮。白桐花作为春天的象征,它的盛开无疑预示着春天的美好已经到来。同时,这一细节的描绘也体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
  1. 写作背景
  • 创作年代:《崇安分水道中》属于宋朝(960年—1279年)的作品。
  • 历史环境: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文人墨客们的创作活动也非常活跃,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1. 主题思想
  • 自然美: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生动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溪流、道路、牛羊、树木等元素都被赋予了生命和情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生机的自然之中。
  • 生命智慧:通过对牛羊归家情景的描写,诗人传达了对生命力和智慧的赞扬。这不仅是对人类自身的赞美,也是对自然界中其他生物生命力的一种肯定。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人善于运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如“溪流清浅路横斜”,通过视觉的描写引发读者对春天景象的联想;“梅叶阴阴桃李尽”,则通过嗅觉和触觉的描写,使得春天的气息更加浓郁。
  • 韵律美感:《崇安分水道中》的押韵严谨,节奏分明,读来朗朗上口。这种韵律感不仅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也让读者在朗读时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1. 文学价值
  • 审美价值:《崇安分水道中》以其优美的文字、生动的画面和深邃的哲理,为读者提供了美的享受。它不仅展现了宋代诗歌的艺术风格,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 文化价值:该诗反映了宋代社会的风俗人情和自然景观,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它还传递了一种和谐共生的理念,对现代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崇安分水道中》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它更是一幅生动的画卷,一首流淌着生命智慧的赞歌。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不仅可以领略到宋代诗歌的风韵,还能从中汲取到生活的智慧与人生的哲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