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城至太平将见熊伯通

两松辟为门,前见青山横。
坡陀若相接,宛转疑有情。
日出鸟呼乐,春归林翠明。
问我何所往,行当造殊庭。
紫微有仙客,住在泉石清。
咫尺久不觌,渺如隔蓬瀛。
今将往见之,先已耳目醒。
愿闻直截义,庶使正觉成。
纷纷焉足道,无使一尘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出城至太平将见熊伯通》是宋代诗人孔平仲创作的一首七言诗。此诗以自然景观开篇,描绘了诗人行至太平将见熊伯通的场景,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传达了诗人对这次会面的期待和心情。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孔平仲(1044-1111),字毅父,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士,曾任密州教授、秘书丞等职。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流丽,与苏轼相近。
  • 孔平仲在文学创作上有着丰富的成就,其作品多反映了宋代的社会风貌和个人情感。
  1. 诗歌原文
    两松辟为门,前见青山横。
    坡陀若相接,宛转疑有情。
    日出鸟呼乐,春归林翠明。
    问我何所往,行当造殊庭。
    紫微有仙客,住在泉石清。
    咫尺久不觌,渺如隔蓬瀛。
    今将往见之,先已耳目醒。
    愿闻直截义,庶使正觉成。

  2. 诗歌赏析

  • 诗中的“两松辟为门”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所处的环境,门前的松树如同自然的屏障,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
  • “前见青山横”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眼中的山景,青山横陈,给人以壮丽之感。
  • “日出鸟呼乐”则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太阳升起,鸟儿欢唱,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
  • “问我何所往,行当造殊庭”表达了诗人对于即将见到的人或地方的好奇与期待。
  • “紫微有仙客,住在泉石清”则转向了更深层次的想象,提到了一位隐居的仙人,增添了神秘色彩。
  • “咫尺久不觌,渺如隔蓬瀛”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距离感的微妙感受,虽然近在咫尺却仿佛隔着遥远的仙境。
  • 最后两句“今将往见之,先已耳目醒”则是全诗的情感高潮,表明诗人对于这次会面充满期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兴奋。

《出城至太平将见熊伯通》不仅体现了孔平仲的文学才华,也展示了宋代诗歌的魅力和深度。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