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阳乱山中,阴雺日夕发。
晴光尚希见,况复求夜月。
二年逢中秋,曾不识皎洁。
烟云尔何事,常此作蓬勃。
才令薄中明,已遣浓处没。
群邪利幽暗,左右觉窸窣。
清光若蒙蔽,谁为我磨拂。
庭下倚高株,露华沾鬓发。
二年陵阳不见中秋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二年陵阳不见中秋月》是宋代诗人文同的作品,全文如下:陵阳乱山中,阴雺日夕发。晴光尚希见,况复求夜月。二年逢中秋,曾不识皎洁。烟云尔何事,常此作蓬勃。才令薄中明,已遣浓处没。群邪利幽暗,左右觉窸窣。清光若蒙蔽,谁为我磨指。庭下倚高株,露华沾鬓发。
这首作品体现了文同对自然的深刻感受以及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诗中的“二年逢中秋,曾不识皎洁”反映了作者在特定时间对月亮的观察,这种体验可能与他个人的经历有关,也反映出文人对自然美景的独特感悟。文同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自然环境的深切情感,以及对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意蕴的理解。
从文学角度来看,《二年陵阳不见中秋月》的语言简练有力,意象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例如,“烟云尔何事,常此作蓬勃”运用了比喻手法,将天空中云雾的变幻比作生机勃发的景象,生动而富有想象力。此外,诗中的对仗和排比也使得整首诗的节奏感和韵律性增强,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年陵阳不见中秋月》不仅展示了文同对自然景观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感受力,还体现了他精湛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作为古代文学作品的一部分,它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宝库,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欣赏自然美、思考人生哲理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