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阴竹影当行窝,日日扶筇一再过。
与世无求干牍少,对人可语笑谈多。
一夔一契付公等,某水某丘如我何。
岁晚只愁年谷尽,杞其毋棘菊毋莎。
竹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竹下》是宋代文学家方岳的一首五言绝句,表达了诗人隐逸生活的情趣和对哲学的思考。下面将详细介绍《竹下》:
作者简介:方岳(1163-1228),字子华,号东岩,南宋诗人,出生于福建福州。他的诗歌创作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生活,尤其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方岳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其七言绝句的创作上,如《登岳阳楼》《感皇恩·画角吹寒玉漏长》等作品,这些诗作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诗歌内容分析:《竹下》这首诗通过描述“松阴竹影当行窝,日日扶筇一再过”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内心的平静。诗中的“竹影”不仅是自然景观的一部分,更象征着诗人追求的精神家园。通过对竹子的描述,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内心安宁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文化意象解析: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竹”作为经典意象之一,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竹子以其坚韧挺拔的品质被视为高洁的象征,常被用来表达诗人的理想和情操。方岳的《竹下》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通过诗歌的形式赞美竹子的高洁品质,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竹下》是一首反映隐居生活情趣和哲学思考的诗歌。方岳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宁静生活的珍视。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古代文人的审美趣味,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心灵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