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胥山路

两山壁立束微行,石齿参差半已倾。
莫等危时扶使稳,但逢险处放教平。
一毫以上诸人力,半月之间乐事成。
安得坦夷三万里,家家门外是鹏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修胥山路》是宋代诗人方岳的作品。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远的寓意,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更为详尽的介绍:

  1. 作者介绍
  • 方岳生平:方岳(1199~1262),字巨山,号秋崖,南宋时期的诗人和词人,祁门(今属安徽省)人。
  • 诗歌风格:方岳以写景见长,他的诗作多描绘山川之美和自然之变,语言清新脱俗。《修胥山路》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之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受和深刻理解。
  1. 诗歌原文
  • 原文节选:《修胥山路》,两山壁立束微行,石齿参差半已倾。莫等危时扶使稳,但逢险处放教平。一毫以上诸人力,半月之间乐事成。安得坦夷三万里,家家门外是鹏程。
  • 诗句解析:《修胥山路》中的每一句都富有哲理,首句“两山壁立束微行”描述了山路两侧陡峭的山峰,暗示了人生道路的曲折与艰难。“石齿参差半已倾”则表达了山路的险峻与不稳定性,暗指人生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莫等危时扶使稳,但逢险处放教平”则是对人生的积极态度的体现,鼓励人们面对困难要勇往直前,不必过于担忧未来,因为只要勇敢面对,许多困难都会迎刃而解。最后两句“一毫以上诸人力,半月之间乐事成。安得坦夷三万里,家家门外是鹏程”更是抒发了诗人对于理想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一种豁达的人生哲学。
  1. 作品赏析
  • 主题思想:《修胥山路》的主题是关于坚持和勇气的赞美。诗人通过对山路的描述,隐喻了人生中的种种挑战,鼓励人们在面对困境时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 艺术特色:方岳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善于运用对比和象征手法,使得诗歌不仅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也富含哲理。如“莫等危时扶使稳,但逢险处放教平”这句话,既表达了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也体现了诗人对待人生的态度——既要有应对困难的勇气,也要有把握机遇的智慧。

《修胥山路》不仅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篇,也是方岳对人生、自然以及理想生活的一种深刻思考和美好向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方岳作为诗人的卓越才华,更体现了他在文学上的深厚造诣和独到见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