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寻梅

野径深藏隐者家,岸莎分路带溪斜。
马蹄残雪六七里,山觜有梅三四花。
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
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侍玉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梦寻梅》是南宋诗人方岳的作品。下面将对该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方岳,宋代著名诗人,其生平多受贬谪之苦,但依然保持着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追求。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人生、自然以及社会现实的深刻感慨。在《梦寻梅》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窥见他对隐逸生活的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 诗歌原文:《梦寻梅》这首诗以淡墨勾勒出一幅宁静而幽美的田园风光图,诗中的“野径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两句,描绘了一幅山径弯弯、沙路洁净的自然景象,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一种远离尘嚣的静谧。诗中的“马蹄残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则展现了一幅冬日里雪后山林的景色,马蹄踏过厚厚的积雪,映入眼帘的是几处梅花盛开的景象,既有寒冬的清冷,又有春天的生机。诗中的“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一句,描绘了一幅隐居生活的宁静场景,黄叶覆盖的小院、青灯下的闲聊,展现了诗人对于简朴生活的向往。诗中的“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侍玉华”则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执着追求,宁愿生活在烟雾缭绕的茅庐之中,也不愿追求富贵荣华。
  3. 艺术特色:从艺术形式上看,《梦寻梅》属于七言律诗,这种形式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律诗讲究音韵和谐、对仗工整,通过对偶和排比的运用,展现了诗歌的节奏美和对称美。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平仄声调的变化,使得诗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感。同时,诗中的对仗工整,如“野径”、“岸沙”、“马蹄”、“山嘴”、“黄叶”、“青灯”、“煨芋”等意象的运用,都体现了诗人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4. 情感表达:在情感表达方面,《梦寻梅》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日常生活,传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诗人通过对比隐逸与富贵的生活,展现了他对简单生活的珍视和对名利诱惑的不屑一顾。此外,诗中的“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侍玉华”一句,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的人生选择和价值观,即宁愿过着平淡的生活,也不愿意追逐功名利禄。
  5. 文化价值:从文化角度来看,《梦寻梅》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它反映了古人对于自然山水的热爱、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态度的选择。这种对于自然的敬畏、对于隐逸的追求以及对人生的思考,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诗歌中的许多意象和词汇,如“野径”、“沙路”、“马蹄”、“山嘴”、“黄叶”、“青灯”、“煨芋”等,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为后人研究和传承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梦寻梅》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诗歌,也是一首表现诗人对隐逸生活向往和对自然美景赞美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也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诗歌的魅力和诗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