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谢公王

白鹿遗书山泽癯,归来花木尽堪娱。
功名之梦晦庵晦,礼乐其家迂叟迂。
雪屋一灯春夜半,竹山千古暮云孤。
雨寒愁绝兰亭禊,灵寿空馀九老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谢公王》是宋代著名诗人方岳的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方岳,字天壤,号东篱,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其诗作广泛流传于世,深受后人推崇和喜爱。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用词造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1. 诗歌全文
    白鹿遗书山泽癯,归来花木尽堪娱。
    功名之梦晦庵晦,礼乐其家迂叟迂。
    雪屋一灯春夜半,竹山千古暮云孤。
    雨寒愁绝兰亭禊,灵寿空余九老图。

  2. 诗歌鉴赏

  • 《挽谢公王》通过对谢公王的追忆与哀悼,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深切缅怀和无尽哀思。诗句中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既有对友人才华与品行的赞美,也有对其命运多舛的惋惜。
  • 诗中的“雪屋一灯春夜半”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孤独的画面,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寂寥与无奈。而“竹山千古暮云孤”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寓意着诗人对未来的不确定和迷茫。
  • “雨寒愁绝兰亭禊,灵寿空余九老图”两句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哀悼之情。这里不仅提到了古代文人雅集的传统,还暗示了友人生前的才情与学识,以及他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友人已离世多年,留下的只有那些美好的回忆和遗憾。
  1. 文化意义
  • 《挽谢公王》不仅是一首悼亡之作,它还体现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宋代文人追求自然、崇尚简约的审美倾向,以及对友情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 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理念和精神风貌,以及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挽谢公王》不仅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思的悼亡诗,更是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和深邃的文化景观。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文化价值,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