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章氏起青楼

结楼多与青山对,却是青山不对渠。
见说蜃岩排闼入,一窗晴色共残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题章氏起青楼》是方岳的作品,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方岳是明代著名的诗人,其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他的创作风格多样,包括山水田园诗、咏史诗和哲理诗等,其中山水田园诗尤为著名。方岳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他的诗歌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2. 诗词原文及翻译

  • 原文:结楼多与青山对,却是青山不对渠。见说蜃岩排闼入,一窗晴色共残书。
  • 译文:高高的楼阁常常对着青山而建,但青山并不理会这座楼。据说,山中的蜃岩会排闼而入,让整个房间充满了晴朗的阳光,而窗外的风景与书卷融为一体。
  1. 诗词赏析
  • 自然景观的描绘:这首诗通过对楼与山的对比,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美景。诗人通过“结楼多与青山对”这一描写,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崇敬和赞美。同时,“却是青山不对渠”则巧妙地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了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 艺术手法的运用:诗人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例如,“见说蜃岩排闼入”,这里的“排闼入”形象地描绘了山中蜃气的变化,给人一种神秘而壮观的感觉。此外,诗句中的“一窗晴色共残书”也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和独特理解。
  1. 背景介绍
  • 创作时间:《寄题章氏起青楼》是方岳的作品之一,其创作时间可以追溯到宋明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往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状态和文人的精神追求。因此,这首诗不仅是方岳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那个时代文化风貌的一种体现。
  • 文化背景:在中国的古代文学中,山水田园诗是一种常见的题材。这类诗歌往往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方岳的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创作的,它不仅展示了诗人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
  1. 艺术特色
  • 语言特点:方岳的诗歌语言精炼而富有韵律感。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他的语言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和欣赏。这种语言特点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深受读者喜爱。
  • 结构布局:方岳的诗歌结构严谨而完整。他通常采用起兴、承转、合的结构方式,使得诗歌既有起伏跌宕的节奏感,又有逻辑严密的完整性。这样的结构使得他的诗歌既有深度又易于理解,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审美上的享受。
  1. 思想内涵
  • 隐逸情怀:方岳的诗歌中常流露出一种隐逸情怀。他认为,真正的隐逸并非逃避现实,而是对生活的一种超脱和领悟。他通过描绘山水田园的美好景象,表达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情感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品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隐逸生活的认同和推崇。
  • 自然崇拜:方岳对自然的崇拜体现在他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自然现象的深入观察。他认为自然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因此,他在作品中常常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这种自然崇拜的情感使他的诗歌具有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和感染力。
  1. 历史评价
  • 历代评论:方岳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历代文人对其诗歌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誉。他们认为方岳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这些赞誉不仅反映了方岳诗歌的艺术成就,也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魅力。
  • 后世影响:方岳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后世诗人都受到了方岳的影响,他们在诗歌创作中借鉴了方岳的某些技巧和方法。同时,方岳的诗歌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文艺形式中,如戏曲、书画等,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

《寄题章氏起青楼》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和精神的寄托。它不仅展现了方岳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宋代文人的文化追求和审美情趣。这首诗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