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朔过殿

平晓清风响北林,大明宫殿肃阴阴。
雕舆来息云天上,黼座遥瞻斗极深。
庭广袍衣自相照,朝回幡盖尚馀音。
太平文物多师古,想望汉唐犹视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十月朔过殿》是宋代孔武仲创作的一首诗

在探讨文学作品的魅力时,人们往往会被其深邃的思想内容、精湛的艺术形式或生动的叙事手法所吸引。以孔武仲的《十月朔过殿》为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艺术见解,还体现了宋代诗歌的独特风格和历史价值。下面将围绕此问题展开详细分析:

  1. 作者简介
  • 孔武仲(1041—1097),字常父,宋临江新淦人,与孔文仲同为仁宗嘉祐八年进士。他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名学者和政治人物,历任秘书省正字、集贤校理、国子司业等职。
  1. 作品原文及鉴赏
  • 诗中描绘了清晨时分大明宫殿的肃穆场景,雕车缓缓行驶于云天之上,皇帝的身影遥映在斗极深远的地方,而庭院中的袍衣则自相照应,幡盖的余音尚存。
  • “太平文物多师古,想望汉唐犹视今。”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崇以及对现实政治的深刻反思,表达了对古代盛世文化的向往和对现代政治现状的关注。
  1. 艺术特点
  • 孔武仲的诗作注重音韵的和谐与美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寄托情感,展现了宋代诗歌的美学特色。他的诗既有深沉的历史感,又不乏生活的细腻观察,使得《十月朔过殿》成为研究宋代文学不可多得的资料。
  1. 历史文化背景
  • 作为北宋时期的诗人,孔武仲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氛围和文化风貌。通过对帝王生活与宫廷礼仪的描写,诗人不仅展现了宋代皇权的威严,还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期望。
  1. 思想内涵
  • 从《十月朔过殿》中可以看出,孔武仲不仅关注国家的政治制度,还关心民生疾苦。他的诗歌常常蕴含着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以及对统治者的期望,这种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得其作品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和历史意义。

《十月朔过殿》不仅是一部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更是宋代诗歌艺术成就的典范。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精神追求及其时代特征。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窥探宋代文化、政治和社会风貌的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