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晁无咎之官塞上

人生苦南北,相见出偶尔。
喧阗都市中,乃复遇之子。
东莱遽别后,故人今有几。
诜诜塾与序,进学亦可喜。
语阑行色动,轻裘有知已。
去去何当回,山川正芳晖。
边州剩厨传,应不典春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晁无咎之官塞上》是宋代孔武仲创作的一首词。以下是对《送晁无咎之官塞上》的详细介绍:

  1. 作品背景:《送晁无咎之官塞上》的创作时期是宋代,这是宋徽宗政和年间的作品,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官场变迁的感慨与个人情感的流露。孔武仲作为一位词人,他的这一作品不仅仅是对友人即将赴任边塞的一种送别,还蕴含了作者对人生苦乐、世事无常的深刻体悟。

  2. 主题内容:此词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于朋友离别的不舍之情和对未来的忧虑。“人生苦南北”,反映了人生的不确定性和生活的艰难;“相见出偶尔”则暗示了朋友之间的相聚是难得的;“喧嚣都市中,乃复遇之子”则揭示了人们在繁华都市中可能错过真正的朋友或知己。最后通过“轻裘有知已,去去何当回,山川正芳晖”等句子,展现了作者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和对边塞风光的赞美。

  3. 艺术手法:孔武仲在这首词中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例如,“人生苦南北,相见出偶尔”采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人生的无奈和相逢的可贵;“东莱遽别后,故人今有几?”则是运用了反问的修辞,加强了词作的情感色彩。

  4. 语言特色:“诜诜塾与序”中的“诜诜”形容人多而杂,“塾与序”则分别代表学校和讲学之地,这里比喻为进学的场所。通过这样的比喻,表达了对友人求学之路的美好祝愿。而“语阑行色动,轻裘有知已”中,“轻裘”象征着友人的洒脱与从容,“有知已”则表明了作者对其性格的了解和欣赏。整体而言,语言简洁而不失深意,充满了文学韵味。

《送晁无咎之官塞上》不仅是一首表现友情和离别情感的词作,也是一首富含哲理和美学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该词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及其对人生、社会的独特见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