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公仪游太华

山水清音步步随,谢家歌舞岂须携。
深游雾市身应润,直上莲峰路不迷。
细草舒茵承蜡屐,长松倾盖护云梯。
岩隈灵药皆堪采,采得盈箱亦自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公仪游太华”是一首描绘山水之美的诗,由宋代文彦博所作。这首诗以其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情感以及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以下是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生平简介:文彦博(1009年-1058年),字宽夫,号富津,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学者。他曾任枢密副使、宰相等重要职务,以直言进谏著称,深得皇帝信任。
  • 作品特点:文彦博的诗歌多反映了他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及个人的思想情感,其诗风豪放而不失细腻,语言简练而富有内涵。他的诗作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后人传诵不已。
  1. 诗歌原文
  • 山水清音步步随,谢家歌舞岂须携。
  • 深游雾市身应润,直上莲峰路不迷。
  • 细草舒茵承蜡屐,长松倾盖护云梯。
  • 岩隈灵药皆堪采,采得盈箱亦自提。
  1. 诗歌赏析
  • 艺术特色:此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色,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对比、拟人等,使得整首诗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性,也蕴含着深远的哲理。
  • 情感表达:诗中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然、向往自由的情感。同时,通过对谢家歌舞的提及,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 历史背景
  • 创作时期:据史书记载,文彦博生活在北宋中后期,这是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时代。这样的社会环境为文人墨客提供了良好的创作条件,也为文彦博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 文化影响:文彦博的诗歌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文学作品也有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成为后来文人效仿的对象,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1. 文化价值
  • 美学价值:作为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它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绘,也体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 教育意义: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上的瑰宝,也是教育上的宝贵资源。它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对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提升审美情趣具有重要作用。

“和公仪游太华”是一首具有深刻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的诗歌。通过对它的学习和欣赏,不仅能够领略到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还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