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端明尚书

常随净侣叫禅关,熟听潮音丈室间。
身逐孤云辞陇首,心如皎月照香山。
儒空两悟言无滞,觉望双除性本闲。
居守意勤当应现,不须祇到虎溪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留守端明尚书》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文彦博的作品。这部作品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以下是对该文学作品的介绍及其背景:

  1. 作者简介: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今山西介休)。他于仁宗天圣五年中进士,历任殿中侍御史、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庆历七年后,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反对王安石变法,因言事得罪被罢相。在哲宗元祐初年,又因司马光的推荐重新担任平章军国重事,至元丰六年,以太师身份告老还乡。
  2. 作品赏析:《留守端明尚书》是文彦博赠予友人的一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态度的理解和追求。诗中通过“儒空两悟言无滞,觉望双除性本闲”这两句,描绘了作者对于内心世界与自然世界的和谐统一的理解。此外,“身逐孤云辞陇首,心如皎月照香山”则形象地展现了作者随遇而安、淡泊名利的境界。整体上,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个人的哲学思想,也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3. 历史背景:文彦博生活在北宋时期,这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的时期。他的一生经历了多次的政治变动,包括反对王安石变法、因言事获罪以及再次出仕等多个重要阶段。这样的历史经历使得《留守端明尚书》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作品,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意义。通过对文彦博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和社会风貌。

《留守端明尚书》不仅是文彦博个人生活哲学的体现,更是宋代文人精神风貌的一种反映。它展示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内心平静与自由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阅读和研究这一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宋代文化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中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