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对菊得雨字

昨我醉骑马,失脚行踽踽。
主人笑掀髯,把臂犹起舞。
兹辰复何辰,俯仰已今古。
远来置刍客,共绕临池圃。
折萸可插发,醉我不待酤。
深悲聊强欢,即散辄复聚。
悠悠去年人,不及今夕雨。
愿持菊花卮,一浇坟上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重阳对菊得雨字》是宋代诗人方樗创作的一首古诗。以下是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品背景:《重阳对菊得雨字》是宋末元初时期的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俗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诗中通过描写重阳节时的活动,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逝去时光的留恋。
  2. 文学价值:《重阳对菊得雨字》在文学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生动的景物描写和形象的动作刻画,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画面感。特别是诗中的“折萸可插发”,“醉我不待酤”等句,展现了当时社会人士的社交习惯及生活情趣。此外,通过对重阳节习俗的描述,也间接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3. 艺术特色: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情景交融的写法。通过对节日景象和人物活动的描绘,诗人巧妙地将自然美和社会美融为一体,使得整首诗既有丰富的情感色彩,又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诗中的意象丰富,如“远来置刍客”、“共绕临池圃”等,都体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和独到的审美眼光。
  4. 文化传承: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部分,《重阳对菊得雨字》不仅在诗歌艺术上具有独特之处,更在文化传承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研究宋代诗歌的重要文本,也为后世提供了了解古人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的窗口。
  5. 现代影响:在当代,尽管现代社会节奏加快,传统节日可能不再像过去那样隆重,但《重阳对菊得雨字》这样的经典之作仍然能够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与欣赏,现代人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重阳对菊得雨字》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古今学者的关注,更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