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校书

按书使者过萧闲,但恐韦编有蠹干。
岂识郝公藏万卷,平生检校费心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石校书》是一首七言绝句,由北宋诗人毛滂创作。这首诗不仅在文学上有其独特的价值,而且通过其艺术形式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介绍:毛滂,字泽民,号东堂,是北宋衢州江山人。毛滂在官场上有着不俗的表现,曾任职法曹、秀州知州等职。他的文学成就同样不容忽视,除了《石校书》,他还创作有《东堂集》、《东堂词》等作品。

  2. 诗歌原文:《石校书》是一首简练而深刻的诗。全诗如下:按书使者过萧閒,但恐韦编有蠹干。岂识郝公藏万卷,平生检校费心官。

  3. 诗歌解析:诗中通过“按书使”与“使者过萧閒”两句,描绘了使者经过萧闲时的情境,暗示了书中世界的宁静与超脱。接下来的“但恐韦编有蠹干”,则表达了对古代书籍保存状态的担忧,韦编即指用竹简编连而成的书卷,蠹干则是蛀蚀的意思。“岂识郝公藏万卷,平生检校费心官”两句,反映了诗人对郝公(可能是指收藏丰富书籍的人)的钦佩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自身勤勉读书的形象。

  4. 文学影响:毛滂的《石校书》不仅在艺术形式上具有很高的价值,还通过对古代读书人生活状态的描绘,传达了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学问的执着追求。这种精神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鼓励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不忘求知和学习。

  5. 历史地位:毛滂作为宋代的文坛人物,其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石校书》作为他的作品之一,展示了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

《石校书》作为毛滂的作品,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和文化的见证。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深沉的情感和对知识与文化的尊重,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