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杨内舍景尧刲股

子肉可疗亲,或曰不敢毁。
不见母生儿,生死一间耳。
此身母之身,非可认为己。
杀身可救母,当还爱一死。
天理通神明,寸肤直糠秕。
苟能充此心,是即学曾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杨内舍景尧刲股》是一首由宋代诗人方逢辰创作的诗词。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造诣,也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与价值取向。下面是关于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品原文
    子肉可疗亲,或曰不敢毁。不见母生儿,生死一间耳。
    此身母之身,非可认为己。杀身可救母,当还爱一死。
    天理通神明,寸肤直糠秕。苟能充此心,是即学曾子。

  2. 诗词赏析

  • 诗中“子肉可疗亲,或曰不敢毁”,表达了对孝道的重视和对母亲的深厚情感,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在面对亲情与伦理道德冲突时的矛盾心理。
  • “不见母生儿,生死一间耳”,这句话反映了母亲对孩子生命的重要性,以及孩子对母亲的依赖和不舍。
  • “此身母之身,非可认为己”和“杀身可救母,当还爱一死”两句,展现了作者在极端情况下的抉择,强调了孝顺和牺牲精神的重要性。
  • “天理通神明,寸肤直糠秕”表达了作者对天道和人道的理解,认为道德规范高于一切。
  • “苟能充此心,是即学曾子”这句表明,通过实践孝顺和牺牲,人们可以接近圣人的境界。
  1. 作者背景
  • 方逢辰生活在北宋时期,这是一个重视儒家思想的时代。当时的文人士大夫普遍受到儒学的影响,强调仁义道德。
  • 方逢辰作为宋代诗人,他的诗词创作必然受到当时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的熏陶。
  1. 诗词鉴赏
  • 《赠杨内舍景尧刲股》不仅是一首表达孝道的诗歌,也是一首充满哲理的作品。通过对诗句的深入解读,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家庭、亲情和社会责任的思考。
  • 诗中的“子肉可疗亲”和“生死一间耳”等句子,揭示了亲情的深刻含义和生命的价值。
  1. 文化影响
  • 《赠杨内舍景尧刲股》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对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现代意义
  • 这首诗虽然诞生于古代,但其核心价值观如孝顺、牺牲、责任等,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在现代社会,这些价值观念仍然是指导人们行为的重要准则。
  1. 读者共鸣
  • 对于现代人来说,《赠杨内舍景尧刲股》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提醒人们要珍视家庭、尊重亲情,同时也要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
  1. 研究价值
  • 作为研究宋代文学和儒家文化的宝贵资料,《赠杨内舍景尧刲股》为研究宋代文学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同时,它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道德观念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赠杨内舍景尧刲股》是一首深具哲理且感情细腻的宋代诗词。它不仅仅是对孝道的赞颂,更是对人生、家庭和社会价值的深刻反思。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及其在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都为理解其文学价值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