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萧敬夫韵

庭院芭蕉碎绿阴,高山一曲寄瑶琴。
西风游子万山影,明月故乡千里心。
江上断鸿随我老,天涯芳草为谁深。
雪中若作梅花梦,约莫孤山人姓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用萧敬夫韵》是宋代诗人文天祥的作品。下面将深入探讨该诗作:

  1. 作者简介
  •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履善,是南宋末年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抗金名将。他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学识渊博。文天祥一生坚持抵抗外侮,为民族的独立和尊严奋斗到底。
  1. 创作背景
  • 此诗作约在度宗咸淳七年(1271年)夏天,诗人避隐深山之时所作。尽管他的本意并非隐逸,但诗中流露出的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怀,却深刻地反映了他的内心世界。
  1. 诗歌内容:《用萧敬夫韵》通过使用高山流水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清高隐逸,知音难遇的情感。诗中“芭蕉庭院碎绿阴,高山一曲寄瑶琴”描绘了一种宁静而高远的意境;而“西风游子万山影,明月故乡千里心”则抒发了诗人对远方故乡的深深思念。最后两句“江上断鸿随我老,天涯芳草为谁深”更是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无奈。

  2. 艺术特色

  •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用萧敬夫韵》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断鸿”、“明月”等,这些意象都富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诗中的押韵方式也体现了宋代诗歌的特色,特别是“高山一曲”和“瑶琴”等词的使用,不仅增加了诗歌的音乐美,也加深了诗歌的意境和深度。

《用萧敬夫韵》不仅是文天祥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其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产物。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赏析,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