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仲文和诗用齐山韵以酬

蜀山同我上崔嵬,峡水相随共载回。
秋月迎人霅川去,义风吹客浙江来。
山游未尽无穷力,酒兴应嫌有限杯。
准拟吴中作重九,菊花休道不须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朱仲文和诗用齐山韵以酬》是王十朋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是对该作品的详细介绍:

  1. 诗人生平:王十朋是南宋时期的政治家、诗人,生于温州乐清四都左原,官至秘书郎,孝宗立时累升至侍御史,并历知饶、夔、湖、泉诸州。乾道七年(1171年),王十朋逝世,享年六十岁。他的诗歌风格清新俊逸,与同代诗人如陆游、辛弃疾等齐名,有“梅溪集”传世。
  2. 诗歌原文:蜀山同我上崔嵬,峡水相随共载回。秋月迎人霅川去,义风吹客浙江来。山游未尽无穷力,酒兴应嫌有限杯。准拟吴中作重九,菊花休道不须开。
  3.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绘与朱仲文共同游览齐山的愉快经历,以及对江南美景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友情和自然之美的热爱与珍视。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在仕途上的豁达态度,即使身处官场也能保持文人的风雅与闲适。
  4. 艺术手法:诗中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如将蜀山比作崔嵬之峰,峡水则如同相伴同行的友人,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旅途中的壮美景色。这种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也让读者仿佛置身其境,感受诗人的情感与心境。
  5. 文化意义:这首诗不仅是王十朋个人生活的写照,也是南宋时期文人生活状态的一种反映。在那个时代,政治压力和社会变革使得许多文人不得不在政治生涯和个人情感之间寻求平衡,而《朱仲文和诗用齐山韵以酬》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佳作,展现了宋代文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朱仲文和诗用齐山韵以酬》不仅是一首诗词作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展示,体现了宋代诗人的艺术成就和文化追求。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审美趣味以及他们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