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柑

萧山陆橘东坡传,夔子黄柑老杜诗。
楚越相望五千里,西州滋味独浓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食柑》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创作背景
  • 生平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他的一生虽然仕途坎坷,却以博学多才和诗文书画的卓越成就而闻名于世。其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因其艺术造诣而被后人广泛传颂。
  • 创作时间:《食柑》的创作时间不详,但据记载,苏轼在黄州期间曾品尝过柑橘,并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可能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状态以及作者的内心感受,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1. 诗歌内容
  • 诗中开头“一双罗帕未分珍,林下先尝愧逐臣”,描述了苏轼在林下品尝柑橘的场景。这里的“罗帕”是指用来包裹柑橘的丝巾,而“未分珍”表达了柑橘珍贵而不易得的感觉。同时,“愧逐臣”则透露出诗人对于自己在政治生涯中的失意和无奈。
  • 接下来的句子“露叶霜枝剪寒碧,金盘玉指破芳辛”,通过描绘柑橘的外观和口感,展现了诗人对美食的细致观察和品味能力。这里的“露叶霜枝”形容柑橘的颜色和形态,而“破芳辛”则是对柑橘味道的描述,既清新又略带苦涩。
  • “清泉蔌蔌先流齿,香雾霏霏欲噀人”,进一步描绘了柑橘汁液入口时的清凉感和香气四溢的氛围。这里的“蔌蔌”形容水声,而“欲噀人”则形象地传达了柑橘汁液溅起时的动态美。
  • 最后一句“坐客殷勤为收子,千奴一掬奈吾贫”,表现了苏轼与客人之间互动的情景。这里的“千奴一掬”形容柑橘数量之多,而“奈吾贫”则透露出诗人对于物质匮乏的无奈和自嘲。
  1. 作品特色
  • 意象生动:《食柑》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来形容柑橘,如“霜枝”、“玉味”等,这些意象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
  • 情感真挚:诗歌中的情感表达真挚而深刻,无论是对柑橘的喜爱还是对自己处境的感慨,都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 艺术技巧高超:苏轼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整首诗的艺术效果更加丰富多彩。

苏轼的《食柑》不仅是一首描写品鉴柑橘之美的作品,更是一部充满哲理和艺术魅力的文学作品。《食柑》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