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入园林,万卉以艳争相夸。胡为此仙李,颜色憔悴堪咨嗟。
棱棱瘦树数点雪,半醒半睡风攲斜。枯枝肤剥少生意,况有疥癣相孽芽。
不如免葵及燕麦,妍媚春色摇纤葩。下自成蹊直虚语,谁肯顾盼留香车。
顾我逢春少行乐,老眼日有文书遮。自怜衰飒已如许,那更对此愁人花。
和韩李花
介绍
《和韩李花》是宋代王十朋创作的组诗,而非文学作品《和韩李花》。这首诗通过对春天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自然的感悟以及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王十朋(1112—1171)是南宋时期的温州乐清人,字龟龄,号梅溪,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创作以清新脱俗著称,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远的意蕴。《和韩李花》便是他众多作品中的佳作之一。该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哀愁。
诗中“春风入园林,万卉以艳争相夸”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春天到来时万物复苏的景象。随后的“胡为此仙李,颜色憔悴堪咨嗟”则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力旺盛的李花的羡慕与赞叹,同时也是对自己命运多舛的一种隐喻。诗中的“枯枝肤剥少生意,况有疥癣相孽芽”等句,更是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反映出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从历史背景上看,北宋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而王十朋作为一位进士,多次上书整顿朝政,反对抗金将领被贬外放。这样的生活经历使他对官场的冷漠和人生的无奈有了深刻的体验,这些体会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体现。例如,他在《和韩李花》中提到“顾我逢春少行乐,老眼日有文书遮”,反映了他对现实的无力感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从文学角度来看,《和韩李花》在艺术表现上具有很高的成就。王十朋擅长使用象征、比喻等手法,使得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例如,“不如免葵及燕麦,妍媚春色摇纤葩”一句,既描绘了花朵的娇美,又隐含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同时,诗歌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触动。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考虑,《和韩李花》不仅是王十朋个人情感和哲学思考的体现,也是宋代文人精神风貌的一种反映。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文人往往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也希望通过作品传递出自己对社会的关注和批判。
《和韩李花》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王十朋对于生命、自然和社会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在欣赏这首诗的同时,人们也应该深刻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从而更全面地把握其诗歌的内涵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