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郊晓兴

玉露三秋夜,银河八月凉。
山虚响相答,江静练浮光。
雨足园蔬茂,年丰稻穟长。
不忧群雀噪,鸣凤在朝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郊晓兴》是宋朝王庭珪的作品,以描绘秋天的景色和表达作者的心境为主题。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王庭珪,宋代著名文学家,他的创作涵盖了诗歌、散文等多种文体。他的诗作多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内心的感悟,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才华。

  2. 原文赏析:《秋郊晓兴》全文如下:
    玉露三秋夜,银河八月凉。
    山虚响相答,江静练浮光。
    雨足园蔬茂,年丰稻穟长。
    不忧群雀噪,鸣凤在朝阳。
    此诗以其清新脱俗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意境受到后世学者和诗人的青睐。

  3. 创作背景:据《秋郊晓兴》的原文可知,此诗应是在秋天某个清晨所写,诗人在郊外散步时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并以此抒发自己的情感与哲思。

  4. 文学特色:王庭珪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物来象征诗人的情感变化和人生哲理。例如,“玉露三秋夜”暗示了秋天的清冷和时间的流逝;“银河”则代表了夜空中璀璨的星辰,象征着遥不可及的理想或梦想。此外,“不忧群雀噪”,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事纷争的超然态度。

  5. 主题思想:整首诗贯穿着一种超脱物外的闲适和淡泊的人生态度。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人生际遇的深刻理解。

  6. 艺术手法:在艺术表现上,王庭珪采用了平实的语言和朴素的描写,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同时,通过对季节变换的精细观察和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使得整首作品既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又具有深远的思想内涵。

《秋郊晓兴》不仅在文学上展现了王庭珪的高超技巧,更在哲学和文化层面上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这首诗不仅是王庭珪个人创作的高峰,也是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