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甫学士挽辞

同学金陵最少年,奏书曾用牍三千。
盛名非复居人后,壮岁如何弃我先。
种橘园林无旧业,采蘋洲渚有新篇。
蒜山东路春风绿,埋没谁知太守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王中甫学士挽辞》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作品。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也体现了他对友情和岁月变迁的深刻感悟。下面将从多个角度进行介绍:

  1.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又号临川先生,世称王荆公、临川先知等。他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与苏洵、苏轼合称“三苏”,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政治上坚持新法,推行变法,历史上称为“王安石变法”。他的诗歌以雄浑豪放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

  2. 诗歌原文:同学金陵最少年,奏书曾用牍三千。盛名非复居人後,壮岁如何弃我先。种橘园林无旧业,采苹洲渚有新篇。蒜山东路春风绿,埋没谁知太守阡。

  3. 诗意解析:首联“同学金陵最少年,奏书曾用牍三千”描写了王安石和王中甫在金陵求学的情景,以及两人曾共同使用过的奏书。颔联“盛名非复居人後,壮岁如何弃我先”表达了王中甫虽享有盛名,但最终未能长寿,晚年不幸去世的哀叹。颈联“种橘园林无旧业,采蘋洲渚有新篇”描绘了王中甫晚年的生活状态,种橘子于园林而失去旧日的功名,采蘋子于洲渚创作新诗的意境。尾联“蒜山东路春风绿,埋没谁知太守阡”则表达了王中甫被世人遗忘的悲哀。

《王中甫学士挽辞》不仅是王安石对友人的怀念,也是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深沉感慨。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情感和时代背景,同时也能感受到王安石作为文学家的卓越才华和深邃思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