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士生涯水一瓢,行年七十更萧条。
老妻稻下分遗秉,弱子松间拾堕樵。
岂有声名高后世,遂无饘粥永今朝。
穷魂散漫知何处,甬水东西不可招。
悼王致处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悼王致处士》是宋代诗人王安石所作的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怀念,还透露出对人生、命运和时光流逝的哲理思考。
诗歌开篇“处士生涯水一瓢”描绘了处士简朴的生活状态。在这里,王安石通过使用“水一瓢”,形象地表现了处士生活之清贫与自足。这种物质生活的简约,反映出其心灵的富足和超脱。
次句“行年七十更萧条”则展现了诗人对处士年龄增长后的境遇感到惋惜。在古代社会,七十岁被视为人生的晚年阶段,往往伴随有孤独感和失落感,而这里“更萧条”则强调了处士面对老年时的艰难处境。这一句不仅反映了处士个人的不幸,也是对普遍老年人遭遇的一种隐喻。
接下来的诗句“老妻稻下分遗秉”和“弱子松间拾堕樵”,则生动描绘了处士家庭生活的情景。“老妻”、“弱子”等词汇传递出温馨的家庭氛围,而“遗秉”与“拾堕樵”则描绘了夫妻之间相互照顾、共同度过难关的亲情和生活情趣。这种家庭的温暖与和谐,与前面的“萧条”形成鲜明对比,增添了诗歌的情感层次。
“岂有声名高后世,遂无饘粥永今朝”两句深刻揭示了诗歌主题。前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处士虽有名声却未能流传后世的遗憾;后一句则是说,处士没有享受过安稳的现代生活,他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不易。这样的表述不仅体现了对处士个人命运的同情,也折射出王安石本人对于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感慨。
通过对《悼王致处士》这首诗歌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在当代的意义。这首诗不仅是对一位古代处士的追忆,更是一种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文化传承,启示人们在面对困境时依然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