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 · 闻笛

红楼十二春寒恻。楼角何人吹玉笛。天津桥上旧曾听,三十六宫秋草碧。
昭华人去无消息。江上青山空晚色。一声落尽短亭花,无数行人归未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玉楼春·闻笛》是一首宋代王武子所作,属于脍炙人口的佳作。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词的内容、背景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诗词原文
    红楼十二春寒恻,楼角何人吹玉笛。
    天津桥上旧曾听,三十六宫秋草碧。
    昭华人去无消息,江上青山空晚色。
    一声落尽短亭花,无数行人归未得。

  2. 诗词注释

  • “红楼”指代春天的景象。
  • “楼角”指古代宫廷建筑的一角。
  • “玉笛”指用玉石制成的笛子。
  • “天津桥”是一座古桥的名字,位于京城附近。
  • “三十六宫”指的是唐代长安城中的宫殿区。
  • “昭华”可能是一个人物名,但在此诗中没有具体指向。
  • “江上”可能是指诗人居住的地点或所在之地。
  1. 诗词赏析
  • 《玉楼春·闻笛》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日的景色和情感。诗中的“红楼十二春寒恻”和“楼角何人吹玉笛”营造了一种寒冷而孤寂的氛围,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双重感受,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与感伤。
  • 在“天津桥上旧曾听,三十六宫秋草碧”中,诗人不仅回忆了自己过去的经历,还表达了对历史遗迹的感慨。这里的“秋草碧”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沧桑。
  • 诗的最后两句“昭华人去无消息,江上青山空晚色”更是增添了一种失落和孤独的情感。诗人通过“空晚色”传达了一种深深的忧郁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 《玉楼春·闻笛》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情的语言吸引了无数读者,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之一。其精湛的技艺和深邃的情感使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玉楼春·闻笛》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它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和情感世界,也可以从中汲取到对于生活、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