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宁庵

寂寂钟鱼冷,松楸蔽杳冥。
云侵晴路湿,衣染晚岚青。
天未生人物,山应销地灵。
何祠香一瓣,遗恨满空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静宁庵》是宋代诗人王柏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分析:

  1. 作者简介
  • 王柏,字仲文,号东明道人,宋太宗九世孙(北宋末年),宋高宗绍兴五年举进士,累官太常少卿。其诗作多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感悟。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
    寂寂钟鱼冷,松楸蔽杳冥。 云侵晴路湿,衣染晚岚青。天未生人物,山应销地灵。何祠香一瓣,遗恨满空庭。
  • 翻译:寂静中钟声悠远,仿佛鱼儿也在寒冷中颤抖;松树与楸树交织成一片苍茫。雨中的山路湿润而泥泞,我的衣服被晚来的雾气染成了青色。天空尚未孕育出人类,山林却已消解了大地的灵气。为何要在这座祠堂燃起香火,留下无尽的遗憾,在空旷的庭院里弥漫?
  1. 作品背景
  • 《题静宁庵》创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王柏此时已经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和仕途的坎坷,但他仍然保持了文人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这首诗反映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哲思的思索。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通过描写寺庙的幽静、自然的美以及人的渺小,王柏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精神追求。
  • 语言简练:整首诗歌用词精炼,每一句都承载着深刻的哲理,使得整首诗不仅有着美丽的画面,更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意味。
  1. 历史意义
  • 《题静宁庵》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是王柏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宋代文人普遍关注的自然与人文的关系的一种体现。

《题静宁庵》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它是王柏对自然美的热爱、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以及对历史沧桑的感慨的集中表达。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思想境界,同时也能从中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