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严寺海棠洞

千株相对复相重,袅娜繁枝夹路红。
疑是当时锦步障,至是留得罩春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庄严寺海棠洞》是宋代诗人王瑜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千株相对复相重的海棠树,其繁枝夹路,红艳如锦,令人留连忘返。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也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从创作背景来看,《庄严寺海棠洞》的创作背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王瑜在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担任江南东路提点刑狱,这一职务让他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自然景观。这种经历为王瑜创作《庄严寺海棠洞》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从艺术手法上看,王瑜采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海棠树的繁茂与美丽。诗句中的“千株相对复相重,袅娜繁枝夹路红”用简练的词句勾勒出海棠树的庞大与壮丽,而“疑是当时锦步障,至是留得罩春风”则通过比喻的手法,将海棠树比作精美的锦步障,增添了诗意和美感。

从文化价值上看,《庄严寺海棠洞》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歌,还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作为宋代文人的作品,它体现了当时的文学风貌和审美情趣。同时,王瑜在作品中融入了个人的情感和思考,使得这首诗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庄严寺海棠洞》是一篇集描写、抒情于一体的佳作。它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也体现了宋代文人的文化追求和精神风貌。对于有兴趣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和自然景观的人来说,这首诗是不可多得的学习材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