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法海寺

天有阴晴地有艰,一山如隔万重山。
偶逢冬少三馀雨,况置身无百虑关。
岁熟役车容借客,闲来崖寺可开颜。
悬危既免逢饥虎,又得休公半偈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至法海寺》是宋代诗人王洋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王洋,宋代的诗人,他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在古代文学中占有一定地位。由于缺乏详细的资料,对其具体的生活背景和政治经历了解不多,但从其诗词中可以感受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方式。
  2. 诗词原文:《至法海寺》的原文如下所示:“天有阴晴地有艰,一山如隔万重山。隅逢冬少三馀雨,况置身无百虑关。岁熟役车容借客,闲来岩寺可开颜。悬危既免逢饥虎,又得休公半偈还。”
  3. 诗歌解析:从诗句“天有阴晴地有艰,一山如隔万重山”来看,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人生的艰难与挑战。“隅逢冬少三馀雨,况置身无百虑关”则反映了诗人在特定环境下的心境。“岁熟役车容借客,闲来岩寺可开颜”展现了诗人在农忙之后找到的宁静与愉悦。而“悬危既免逢饥虎,又得休公半偈还”则是对诗人生活境遇的一种乐观描述。

通过对《至法海寺》的深入分析,不仅能够了解到宋代王洋的创作特点,而且能够体会到中国古代文化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这种文学作品不仅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还能激发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相关推荐